Notice課程活動

2021-07-20 五隻你必須要謹慎使用的精油



「精油是純正天然的植物產物,你可以放心地自由使用它們。從輕微的皮膚問題、情緒起伏到自閉症(ASD)和認知障礙都能有效處理,而且沒有處方藥所產生的副作用。」

愛芳療的你,相信這句話嗎?



 

國外屢傳精油意外



隨著芳香療法日益普及,然而,由於不當使用精油而導致意外的人數卻陸續增加中。

大西洋芳香療法學苑(Atlantic Institute for Aromatherapy)從2013年秋季迄今已經搜集到268件不當使用精油,產生皮膚過敏、黏膜灼傷甚至是過敏性休克的案例。僅僅在2017年當中,就有55人(包括5名兒童和2名孕婦)產生嚴重的不良反饋。



曾經有個案將據說可以排毒的柑橘類精油,以及緩解壓力的薰衣草精油滴入水中後,濕敷於臉部,當皮膚出現疹子時,業者反而宣稱這是「排毒反應」並且建議立即使用乳香精油來緩解不良。

爾後幾個月,使用者的雙眼浮腫、臉上水泡溢出並且蔓延至頸部,經過緊急送醫治療後,被醫師診斷為「對精油出現嚴重的毒性反應」。(編按:個案於2018年出書談及自身經驗,同時也表明今生再也與精油無緣份。)






即使在烈陽下,徒手摘採萊姆和甜橙也會造成皮膚灼傷。(圖片來源|FOXNEWS)




許多柑橘類精油如:萊姆、佛手柑都含有呋喃香豆素(furocoumarins)這個具有光敏感的成分,由於呋喃香豆素分子較大,停留在皮膚的時間較長,若過量使用且曝曬於烈陽或日光室中,就會造成紫外線破壞皮膚底層而導致曬黑、曬傷。



美國加州一位44歲的婦女,為了抑制食慾而過度使用葡萄柚精油塗抹於腳上,為了衣物清潔而過度使用檸檬精油添加於洗衣水中,在數週之後,她發現僅暴露在陽光下幾分鐘的時間,皮膚就出現刺痛感且生成水泡。



 

精油安全人人有責



精油萃取自植物的種籽、根莖、葉片、針葉、樹脂、木質、果實和花朵…等部位,有大量的研究文獻與臨床案例也證實某些精油的療癒效果。然而,未遵循安全使用規範而導致精油灼傷、皮膚過敏、呼吸道症狀等問題卻大有人在,筆者也曾因為甜橙精油滲入指甲縫隙,而出現輕微的甲床分離呢!下述列舉五隻你必須要謹慎使用的精油:
 
  • 

佛手柑(Citrus bergamia)


適合護膚及調整香氣,常見的療癒目標為思緒清晰、平衡免疫、消化系統之腸道抗菌。即使稀釋使用,也至少在12小時內避免暴露於紫外線及日光浴中,在滴莎蘭德的著作《Essential Oil Safety》一書也提到,佛手柑精油經皮吸收的安全濃度為0.4%。


 
  • 快樂鼠尾草(Salvia sclarea) 


極具鎮靜與放鬆的作用,英系芳療強調避免在開車或飲酒中使用。婦科腫瘤或乳腺問題的患者,避免使用刺激雌激素相關的精油之一,有些證據顯示它也會引起宮縮,孕婦切勿使用。


 
  • 胡椒薄荷(Mentha piperita
它是綠薄荷與水薄荷的雜交種,氣味強烈且具穿透力,常見的療癒應用是處理急性腹痛、痙攣與腸躁症,吸嗅有益於緩解鼻竇充血、阻塞。最重要的是,高血壓患者不宜長期使用,3歲以下的兒童禁止使用(特別是靠近臉部、鼻子與胸腔附近),因為它可能導致神經頓感或危及生命的呼吸問題。


 
  • 藍膠尤加利(Eucalyptus globulus)


強效的抗菌、防腐劑,對呼吸道感染的問題效果極佳。藍膠尤加利含有65.4-83.9%高量的1,8 cineol桉油醇,若不慎使用,則會刺激中樞神經致使呼吸困難(急速攣縮),甚至引發哮喘或造成窒息的狀況。若是正在服用藥物的治療期間,請務必在使用精油前,先行諮詢醫護人員。


 
  • 錫蘭肉桂(Cinnamomum verum)


傳統上,肉桂的特殊香氣常被用於製作香料,或加入食物來增添風味,曾有研究結果指出「肉桂醛會直接促進脂肪細胞產生熱能,從而燃燒能量來改善代謝健康」。

萃取自樹皮的肉桂精油(主要成分為肉桂醛)通常應用於口腔衛生、緩解牙痛,要注意的則是醛類對黏膜和皮膚較刺激,若是患有季節性過敏的人,更容易產生不良反應,建議避免使用。(精油經皮吸收的安全濃度為0.07%)。



 

水能載舟亦能覆舟



不當使用精油產生的危機因人而異-發生時間、受損部位與精油分子仍有差異,長期使用相同的單方、複方精油也會有「積存性」的問題。《正念芳療》一書作者提到,若以健康的成人來說,每24小時最大精油用量以6~10滴為限,相同的精油配方在使用2~3週後「休息」一週,並且定期更換精油品項的選擇。



試想,如果身邊有位愛飲酒的朋友,短期間可能無異樣,直到多年後可能因為大量脂肪堆積在肝臟而導致肝炎、肝硬化的風險;不當使用精油的風險亦是雷同。 因此,為了享有源於大自然的禮物,安全使用精油的關鍵在於明智的選擇品項與應用方式,藉由控制劑量(安全濃度)與應用週期來降低人體危害的風險,正所謂「使用得當則有利,使用不當則有害」。